【投影之窗現場報道】
平日閑暇之時該去哪里玩?對于生活在如今城市中的我們,特別是已然為人父母的人們來說著實是個問題。印象中小時候去過的動物園、各大公園、博物館如今也是再遍訪過一次了,那些遠郊外地的“遛娃勝地”又迫于時間或因身心疲憊力不能及,在這個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難道就沒有些近在眼前的文娛新鮮去處了嗎?當然有……
冬日暖陽的午后,筆者造訪了與兒時闊別已久的中央電視塔。雖說這里絕算得上是首都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可在北京出生的孩子來此處消遣的次數想必不多。不過如今,在影像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中央電視塔下也是新添了一處“遛娃”好去處,請您上眼觀瞧……
“幕見北京”數字藝術館,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場館剛剛開業便吸引了附近居住的眾多市民“拖家帶口”地前來參觀體驗。
隨著人流進入館內大廳,筆者旁聽到場觀眾與工作人員的交談,多數來此的觀眾都是聽聞此處有適合孩子來玩的互動體驗游戲,還有數字藝術展示?梢姅底諥I盛行的時代,人們對娛樂的關注點與體驗傾向正在發生變化,由影像手段組建的視覺藝術項目已經成為一種引導大眾消費的標志物。
場館大廳內不僅有品類豐富的文創商品,更有十分新穎的“無人自助咖啡”,作為面向大眾的“日常性”的文娛場所,場館大廳的布置簡約而功能齊備,AI科技的助力不僅提升了效率,更為游客提供新穎體驗。
“吃了嗎您內、上趕著不是買賣、悶得兒蜜……”墻上一句句的北京土話在我嘴里朗朗上口,倍感親切,而連接著“土里土氣”京腔兒的則是科技與影像的新世界~
寓教于樂,在游戲中感受時代科技的發展,認識這個數字化的世界。在互動展區內,影像游戲在為體驗者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也在傳遞知識。如:愛普生投影下的四個沙盤中分別內置“水的流動、挖掘化石、尋找星座、非洲生態”主題。
“水的流動”主題下,體驗者用手遮擋住的陰影中會“下雨”,可以通過改變沙子地形觀察在不同等高線中水流的速度與沉積的形態。相比書本上的示意圖,知識得到了更直觀地呈現。
“挖掘化石”與“尋找星座”主題中,體驗者通過挖掘沙子尋找恐龍化石與隱藏的星星,發掘數量足夠多時,散落的恐龍化石將會拼湊成完整的骨架,而星群也會相互連接成星座圖案。
“非洲生態”主題中,體驗者像造物主一樣操控著生態系統、觀察影像中非洲生態的食物鏈結構,當食草動物數量增多后,植被開始明顯減少;當食肉動物增多時,食草動物開始被獵殺,而作為造物主的我們則需要平衡生態關系,在光影中認識自然世界的奇妙。
除影像外,互動展區內還將AI、XR拍攝等科技產物一一置入大眾視角中,以游戲化的形式提升大眾對數字科技的認知、增強數字時代下大眾的“科技素養”。
“幕見北京”館內還特別采用小間距LED搭建了360°的環幕影廳,數字內容從宇宙星空到海洋探秘,再到古今北京的變革,既兼顧兒童科普又符合文化IP主題,通過影像科技的形式詮釋“幕往昔、見未來”的主旨精神。
在高顯示精度、高對比度的影像內容中,在座觀眾感受到了不同于傳統影院得更加近距離的視覺沖擊力;場景內可自由移動視角,“全包裹”的數字內容令體驗者身臨其境,全身心投入內容體驗中,通過影像新文旅體驗實現更高的“情緒轉化比”。
深入場館內部,數十臺投影機營造了一幕幕沉浸數字體驗空間。有限的場景承載風格各異、主題鮮明的內容演繹,此非影像而不可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習慣于接收“快餐式”的消息,而這可能也是形式相對單一的傳統文旅目的地吸引力下降的問題之一,然而新型影像文旅空間對此則輕易可控。既能打破時空局限,網羅現實/虛擬世界美景、又可百變身形,每一眼都是新的精彩,影像對文旅場景的加成可見一斑。
手捧一杯“科技含量十足”的熱拿鐵心滿意足地推門而出,不得不說“幕見北京”數字藝術館絕對是一個值得被大眾“種草”的日常好去處。
說回影像的價值,“提升大眾文娛體驗”一事重要的是要明確主體。面向大眾,過于專業或硬核的體驗形式顯然不適合日常散心的游客們;座位固定的舞臺演出式文旅形式“景區味兒”又太重。這樣一看,一個影像當頭——學習成本極低、內容視效優秀、游覽自由度極高的街邊兒的數字藝術館的含金量可就蹭蹭地往上升了~您說呢?
|